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报刊:《飞行学院报》

版面新闻

  • 基础建设见证新津分院改革开放发展变迁

    摘要:基础建设见证新津分院改革开放发展变迁 70年代的老调度室 60、70年代的机务办公室带住宿区 1975年修建的礼堂 80、90年代修建的分院大门 2000年建的学校大门 2000年以后建的分院办公楼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一个个石碾子、一间间老房子、一栋栋教学楼就是最具年代感的校园歌曲;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那每一条岁月雕刻的痕迹、每一片饱经风雨的青瓦、每一面斑驳剥落的墙皮就是这历史故事中最动人的剧情。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的发展巨变,有许多的记录和见证者,而建筑作为一个具有艺术性的载体,如书如歌,记载着时光流失的印记,刻录着历史发展的乐章。在改革开放的契机下,中飞院新津分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见证分院改革开放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荒滩中建校   1957年4月,一批新中国的开拓者,在成都市新津县郊区的一片荒滩上,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第二飞行训练团,奠定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的第一块基石。百业待兴,老一辈分院人以血肉之躯担当起了中国民航教育事业的拓荒者。   “砖瓦房、泥土路、条件艰苦但干劲十足”是对那个时代的特殊记忆。50年代的分院基建设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如用简易沥青做成的飞行区跑道;随处可见的木窗砖瓦房和泥土碎石路;由于没有专业的排水、排污系统,飞行员们自己动手疏通下水道;铁栓做的大门,铁丝网做的院区简易围墙;最特别的,当属那个年代的油库,是形似砖瓦垚的半地下室油库。在这样艰苦的基础设施条件下,分院成功训练出了首期飞行员,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设基础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   六、七十年代条件依然艰苦,为了完善和保障飞行训练环境,学院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专门的油车库、定检机库、航材库、调度室,还新建了礼堂和通信办公楼。那会儿我们有了砖砌围墙、两层楼的砖瓦办公楼和水泥道路。   改革开放前的建筑,记载的是老一辈分院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故事,演绎的是新津分院从无到有,荒滩上建学校的拓荒者之歌。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中强校   借助改革开放的契机,1981年,由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第一训练团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第一分校,1987年,改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第一分院,1993年,正式改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开创了学校发展和建设的新纪元。   八、九十年代,学院抢抓机遇,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分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砖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牢固而现代的砖混结构房子,比如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老旧的机库变成了框架结构的机库,同时,还新建了直升机机库和航材库;分院了有了标志性的大门。为了完善飞行条件,修建了飞行区固定塔台、联络道、停机坪和水泥跑道;分院增设了专业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专线的供电系统、供气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为方便教职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还新建了家属区、游泳池和室外篮球场和院区主道路。   2000年以后,分院的飞行训练条件、训练能力、训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分院的建设发展不断实现量的累积和质的飞跃。   “建一流基地、创和谐分院”是新津分院的发展目标,现代标准化的校园基础设施也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分院新建了标准的行政办公楼、教师公寓楼、航管机务楼、后勤综合楼、阶梯教室和招待所;为把分院建设成为满足教学要求的一流的飞行教学基地,学院新建了模拟机房、助航灯光系统、远距导航台、更加标准化专业化的油库,同时还建了停机库、飞机站坪、塔台和运控中心;为丰富教职工体育文化生活和优化校园环境,分院新建运动场、运动设施、室内体育馆,并且修建了围场路、巡场路、主道路、分院南大门和分院广场,同时,规范提升了院区绿化环境建设。未来,分院还将继续推动“六大工程”、“四个基地”的建设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建筑书写的是分院蓬勃向上的发展新纪元,演奏的是激昂澎湃的奋斗新乐章。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分院发展的40载,老一代分院人用双手、智慧和信念,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奇迹,新一代分院人任将继续发扬“第一分院永争第一”的精神,不断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开创分院发展的新局面。   □新津分院 金兰 孙田

  • 记忆中的广汉分院

    摘要:记忆中的广汉分院 现在的广汉分院机场 老二团机场   我虽然生长在四川,但直到上大学时才听说中飞院这所学校,那时学校正式称谓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但不少人习惯地称它为“十四航校”。   1982年,我从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毕业分配到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在校部报到后,又搭乘运五飞机从广汉去了学校最偏远的遂宁二分校(1993年搬至广汉,即现在的广汉分院)。到机场来接我的是机务大队刘助理,我们爬上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颠簸到了分校营区。途中与刘助理交谈才得知:学校的前身是空军十一航校第一训练团,1958年从陕西三原迁入四川广汉,编为空军第十四航校的第二训练团。分校以前曾使用雅克11、雅克18、初教6飞机,目前使用运五飞机。1980年学校军转民后,分校员工主要来自退役义务工和内招的固定工,我是分校机务第一个大学生。   记得参加工作时,分校训练保障条件很艰苦。飞行前,飞行、机务人员冒着寒风或顶着烈日挤在敞篷解放牌大卡车上去机场。飞机完全露天停放,只有一个定检机库能停放一架运五飞机,现场没有工作间、休息室,早餐送到机场,机务人员将停机坪当餐桌。塔台是在一辆移动的指挥车,运行保障人员每天在飞行现场临时搭帐蓬值班。机场没有助航灯光系统,夜航飞行需要在跑道两侧摆马灯。机务维修管理手段也十分落后,用复写纸抄写机务总结报告,要多印资料就借用分校机关仅有的一台机械打字机和油印机。到1990年全分校才有一台“四通”打字机,1991年机务科才用上了“386”电脑和复印机。1996年机务科各科室电脑联网,同事们为成功试用电子邮件还着实高兴一番。   尽管环境条件很差,分校自军航建校以来保证了持续飞行安全,多次荣获国防部和民航总局荣誉。1982年分校荣获民航总局“安全飞行红旗分校”称号。印象很深的是领导在总结会上讲,场务人员发现进近着陆的飞机没有放起落架立即报告,避免了一次严重飞行事故;机务老同志生病躺在担架上还要交待完工作才离开,为排故还深夜上机场去听冷气系统渗气声。机务维修采取苏式维修模式,一本《维修规程》加行政指令就是维修依据,工作日记就是维修记录,全民航通用的一本《机务工程条例》算是管理规章的雏型。这种情况下靠什么保证了安全?我想,靠的就是机务人忠诚担当、精益求精的品格;靠的就是干部的从严管理、以身作则;靠的就是机务人坚守“三老四严”和“32个”字的优良维修作风;靠的就是“讲奉献、讲大局、讲服从”政治文化氛围。这或许就是中飞院的安全优势,传说中的“红色基因”。新一代机务人弘扬优良传统,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书写了机务维修持续安全65年的新篇章。机务部团员青年心系安全,严把安全关,涌现出许多优秀人员:鲍华云同志航后检查发现夏延飞机发动机架断裂的重大故障;王强、李家海同志通过试车等技术手段发现奖状C525飞机压气机进气叶片断裂打伤转子的重大隐患。时任学院院长的王世翔同志亲笔题名的机务工程部“青年安全监督岗”因其突出的表现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   改革开放以来,分院训练能力不断提升。1978年,二分校执管初教六飞机30架,飞行5251小时,培训学生45人。1987年学校升格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提升训练能力,学院实施训练布局重大调整,分院改为高教机训练分院。1990年引进美制夏延高教练机,1992年分院建制分割成立遂宁航站,二分院从遂宁搬迁广汉更名广汉分院,原来三分院从四川广汉迁至河南洛阳。进入21世纪来,分院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初、中、高教机训练体系,机型配置优化,机队规模扩大,先后引进Y7-100、MA600、CE?CCNA525、C172R、PA44-180、DA42NG等机型。空管、机场保障设备持续升级换代,空域资源不断拓展。近年来,分院机队规模最高达43架,年训练时数最高达7.1万小时,是改革开放前的14倍,年毕结业学生最多809人,是改革开放前的18倍。为提高学生训练质量,分院1998年首创高教机单飞,开设MPL、ACPC训练课程,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和教师英语工程。   经过40年发展,分院维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1987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民用航空适航管理条例》,使航空器维修走上法治化道路。分院人顺势而为,当年取得首个《维修许可证》,分院隆重召开颁证典礼,并且西南管理局适航处专程到遂宁颁证。从此机务维修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道路,建立健全质量、生产、技术、安全管理体系,确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现代维修思想。以夏延高教机引进为契机,分院人到美国、加拿大、德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请德国汉莎飞行、机务专家来分院进行交流合作。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分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维修管理手册》和《工作程序手册》和《航空安全管理手册》,实现了从经验维修到科学维修、从人治到法治的华丽转身。   经过40年的发展,分院机务维修硬件大大改善,各型飞机机库10个,机库面积14000多平方米,配备了数量足够当今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工具,电话、传真、互联网、维修空调机、摆渡车一应俱全。分院加强机务人员资质能力建设,目前机务人员大专学历28人,本科53人,研究生9人,工程师28人,高级工程师5人,持照维修人员73人。机务维修实力不断增强,围绕提高飞机安全运行水平,机务人攻坚克难,科技成果丰硕。1995年为夏延飞机加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开创通用航空的先河,在国内领先为机队加装ADSB广播系统,自行开发多个机型重大结构检修项目。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助推通航发展,加装Y7-100、夏延、奖状、新舟600飞机人工增雨设备,为校飞中心、亚联、三星、南山、致远、遨司特等通航公司提供维修服务,分院机务民兵应急分队圆满完成“5.12”汶川大地震直升机应急救援、广汉三星堆特飞节、四川国际航展保障任务。   今天的中飞院,不再像40年前名不见经传,它已是世界知名学府,成为全球飞行训练规模最大、通用航空安全水平最高的飞行训练机构。相信乘着民航强国建设的东风,中飞院人会永不停歇地改革创新,砥砺奋进,最终实现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   □广汉分院 张道新

  • 杨雷其人

    摘要:杨雷其人   为机务者,必以敬畏之心维护飞机,必以严谨之心对待工作,必以精进之心求索学问。   为机务者,必不怕骄阳似火、大雪纷飞,必不惧工作单厚百字签,故障接踵又摩肩。   为机务领导者,必心系分院,先分院之忧而忧,后分院之乐而乐。   为中队领导者,必心系中队,于上,深谙管理之道,中队上下,人物皆公;于下,树领导之威严,察下属之难事,恩威并施。二队杨雷者,此中一也。   杨雷,巴蜀人,1994年入洛阳分院,二十四年已。弱冠之时,风华正茂,意气昂昂。于学业,学以勤,勉励习之。分院飞机类目甚广,理论虽相通,差异之处甚巨。其满腔热忱,惑而从师,不耻下问,惑之不解,未休矣。难事益多,思之广深,术业日益精进,工作之事亦可独挡之,无骄尚之情。为人性情平和、谦逊,从容淡静,不谄媚,不趋炎附势,待人以宽,待己以严。   1996年,时年二十五,术业熟稔,上得领导之举荐,下得同事之认同,升任组长。组内上下一心,遇难事同心协力共克之。任劳怨,勇担当,讲奉献,公为先,他次之,己为末。工作中遇难事,理论先行,实践次之,终得克服之法,遂与同事共享之。凡事巨细必亲躬,无为而不成,无成不以精也。十年之间,先后得TB200、TB20、CE525、塞斯纳172、PA44-180、西瑞20执照,分院飞机皆获维修、放行之授权,可谓年轻有为,分院力量之中坚。2004年,作为机型培训之讲师,讲原理,做分析,答疑惑,传道授业,育人无数。精于业,专于学,智敏而思聪,心灵而博文。2008年,为分院参加学院机务大比武之队长,荣获团队状元,个人榜眼之佳绩。得此殊荣,壮我洛阳之威名,展我分院之雄风。然其不骄不躁,广视听,勤反省,步步以上。任组长期间,心系安全,严把三关,遇飞机安全之隐患,必除之而后快,不除不得终也;亦察管理之疏漏,提良策以补之,领导深以为然,曰为能。管理之能,日益表露。   2009年,得领导之提拔升任副队长,帮队长安排中队事务。于内各小组上下同心,勤勉励;于外沟通汇报,善总结;于公刚正不阿,敢谏言;于私体恤下属,雪中送炭。飞机保质保量,功甚巨。   2012年,上队长任,中队上下俱为一体,陟罚臧否无异同,奉献立功者赏,作奸犯科者罚,不偏私。善管理,知人善任,中队事务井井有序;善分配,分工明确,飞机维修保质保量;善沟通,上下通达,对外合作皆顺畅。执管飞机四十余,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在任至今已有六年余,定检无数,排故浩若繁星,功绩卓著。   吾常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幸有杨雷察隐患于萌芽,防危难于摇篮,实乃吾辈学习之楷模,处事之规范;俗语云“鸟随鸾凤升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辈当以杨雷为楷模,此亦我院之幸,航空之幸!   □洛阳分院 刘贝贝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1354次访问,全刊已有4183856次访问